哥伦比亚大学研二学生刘骥,本科时就在美国就读,他告诉记者,对新生而言,语言问题是最大的障碍,如果学习基础和习惯较好,没有语言障碍的学生往往表现得都很优秀。他认为,很多问题,比如课堂表现、作业表现、与老师的互动以及是否适应教育环境和生活文化,都是语言问题折射出来的。如果语言能力好,他们会主动寻求各种资源,为自己的学习提供帮助。
刘骥介绍说,美国大多数学校都有规定,GPA2.0(平均成绩点数)以下,如果是初犯可以留校察看一学期或一年,如果第二年还没有提高,就会被退学,但这都是以非常隐私的方式通知到个人。
毕业于南加州大学的萧邦平,清晰记得他读大一时遭遇的尴尬。那时,父亲要看他的成绩,他会找很多理由不让父亲看。当初他是放弃国内保送名校资格申请出国的,在国内算得上优秀,但在南加州大学大一GPA仅为2.2,他觉得成绩太寒碜,拿不出手。
萧邦平说,中国人喜欢报喜不报忧,中国学生在美国大一的艰难情况,很多被隐藏掉了。据他介绍,2012年波士顿大学公布的国际生报告中,中国学生大一阶段平均GPA仅为2.57,低于3.11的平均水平,退学率更高达7.32%。然而,适应美国生活后,大四阶段中国学生的平均GPA跨越至3.3,甚至数届包揽最高毕业荣誉。
【越早越好?中国学生低龄抢跑的留学隐忧】相关文章:
最新
2016-10-13
2016-10-13
2016-10-11
2016-10-11
2016-10-11
2016-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