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研究中,麦可思将应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还没有获得全职或半职雇用工作的状态,全部视为失业,包括准备考研、准备出国读研、还在找工作和“待定族”等四种情况。尽管这里的失业,不同于日常理解的失业。但是却凸显了英语这个昔日曾经“高贵”的专业,盛况不再。
毕业后坚持考研的张萃,自然就被纳入“失业”之中。在张萃周围,近年来,像她一样做出这样选择的人,也不在少数。
张萃也知道,英语曾经一直是令人羡慕的“香饽饽”专业。然而,最好的时光已不再。
复苏
英语,也不是从一开始,就是“香饽饽”。
建国初期,中国仅有50所大学开设英语专业,到1965年英语专业点也仅有74个,外语教育当年被贴上明显的政治标签——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因为强调中苏关系,国内曾兴起一阵学俄语热,为划清与美国资本主义的界线,英语教育被打入“冷宫”,不被重视。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胡文仲回忆,改革开放初期,经历“文革”之后,英语专业教育面临着“三无”局面:一无教学大纲,二无教学计划,三无上课用的教材。之前,在“文革”中使用的教材已无法使用,新的教材尚未编写出来。
在这种“无米下锅”或“等米下锅”的状态下,1978年秋,国家教委在上海建国饭店召开第一次英语专业教材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解决教材问题。来自上外、广外、北外一批英语专业的教师,对英语教育提出各种办法。这是“文革”之后,胡文仲参加的第一个业务会议。
【面试英语必备:就业从“白天鹅”到“丑小鸭”】相关文章:
最新
2020-03-26
2020-03-26
2020-03-26
2020-03-06
2020-03-06
20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