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则认为潘石屹的捐款是为其子将来入读波士顿名校“买门票”。这些人的原理是:潘石屹给助学金所设置的门槛是每年6.5万元(1.5万美元)的家庭收入,而大部分的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绝不止这一数字。这么看来,并不是很多中国学子能达到这一要求。
潘石屹不像陈光标那样靠发展回收经济致富。潘涉足娱乐业,甚至还在电影《阿司匹林》中担任男一号,他从事善行时,不会高调宣传,比大部分的中国企业家都低调地多。但是,他的知名度并非源于商业上的丰功伟绩,而是因其在微博上对社会事件作出的评论。
原则上,潘石屹有权利决定把钱捐给什么人或是什么机构合适。至于受助者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与外人无关。每个人在选择援助对象时都有自己的优先考虑。
现在,大多数的中国人都能明白这一点。这要是发生在十年、二十年以前,我很确定绝大多数的公众舆论都会是负面的,因为他们会把这种行为上纲上线到缺乏爱国主义精神。现在虽然这种思想依旧存在,但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人们更容易区分公共权利和私有权利之间的差别。
几年前,中国金融家张磊向母校耶鲁大学捐赠888万美元。他要是再出名些,他就会成为人们的众矢之的。
批评人士虽对别人的慈善选择是瞎操心了,但他们确实对此类事件用上了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他们推断,对哈佛这类的学校而言,这笔钱不过是锦上添花。他们的捐赠者多如牛毛,如果把潘的捐款看成是一种投资行为,他也不会获得最高的回报率。
【周黎明:潘石屹捐款哈佛风波论】相关文章:
★ 来自他人的善意
★ 塑料污染无处不在
最新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