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读高三的李同学平时学习刻苦,练习作业、课堂答题都很不错,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一旦遇到重大考试,他总想考出个好成绩,可是越想考出好成绩,却偏偏考不好。李同学为此感到异常苦闷,却又找不到问题的症结和解决的办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李同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是因为穿针心理在作祟。有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给小小的缝衣针穿线的时候,越是集中注意力,越是瞄准目标,线却越是难以进入那小小的针眼。也就是说,目的性越强,越不容易成功。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目的颤抖,俗称穿针心理。
其实,李同学出现穿针心理的现象并不奇怪。科学实验表明,一组儿童在情绪良好的情况下,平均智商为105,但在紧张状态下降至91,相差十分显著。另据心理学家测试,75%的学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乃至恐慌的情绪。面对一些重大考试,特别是面对决定人生前途的高考,一些学生的精神压力、心理负担会大大加重,一进考场便会心跳加快,头晕耳鸣,两眼盯着试卷,思维会突然短路,脑中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场,又顿时会感到题题能解,并无什么难度。考试结果也表明,许多同学考试失利,高考落榜,并不完全是因为考题太难,而往往是因为思想过于紧张,以致记忆混乱,思维阻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备战高考:一进考场就思维“短路”怎么办?】相关文章:
最新
2016-03-17
2016-03-17
2016-03-17
2016-03-17
2016-03-17
2016-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