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妩若认为解决这问题要从小抓起,特别是在校园。她说:“孩子们要理解这些演员都是富有朝气的年轻人,而不是那些因循守旧的台词背诵器。”
沙妩若在莫斯科出生和上学,1989年来到伦敦,在2005年来到中国之前,她在伦敦和爱尔兰两地的工作室奔波。她的丈夫是爱尔兰人,是一名工程师,那时在中国做一些工程项目。所以,夫妻俩就决定带着两个孩子来中国生活。沙妩若觉得自己深深地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和艺术社区,她说,“我在北京的798艺术区,经营着一个工作室,我在那里会见我的中外友人。在那里我总能感到灵感迸发,创意思想被激发。”
沙妩若在中国的一个展览名为“逝”,用黑白照片对比北京和爱尔兰的乡村,展现了老房子、屋墙、窗户和人。另一个展览名为边境,拍摄了中俄边境,灵感
沙妩若通过胡同文化记录北京的生活,各种各样的活动反映了普通市民的生活。她还录制了人们聊天的声音,在展厅中播放,让人身临其境。摄影作品的微小细节反映了她对北京胡同文化的喜爱,比如窗框、窗花、窗帘和大鱼缸,大鱼缸就是餐馆里用来展示鲜鱼的那种缸。沙妩若对胡同文化做了细致的研究,采访了许多本地市民,还为此拍摄了电影。
詹姆斯·伯奇是此次展览的投资商,同时他也是一位策展人,拥有自己的画廊。他以前都是通过书上图片了解京剧,这是第一在艺术展上接触它。伯奇说:“京剧系列摄影非常棒,我喜欢艺术家的构想,展现了京剧表演者上台前到上台后的全过程。我想,这次展览应该会吸引更多国际目光来关注中国文化。许多人不了解京剧,让人们意识到它的存在很有必要。”
【【我的中国梦】京剧的魅力】相关文章:
★ 投行的乱世机遇
★ 时尚圈的博主们
最新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
20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