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的思维正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创设合理的适时的活动,能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他们觉得完成作业不是一件苦事或沉重负担,表现出喜悦和求知欲望。
四、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利用预习成果
首先,批阅预习导学后,应第二次备课。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学生预习的反馈信息,有助于我们在课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以使上课的讲解更具针对性。
其次,教师可以采取多种途径检查和评价学生预习:
(1)课前,教师应浏览或抽查学生的课本或预习本,或在课前请组长检查等。
(2)上课时,教师通过提问,要求学生自答预习中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对学生在预习中思而不解或解之有误的问题给予点拨,为学生扫除障碍,指引途径。对于活动化的预习作业,可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预习成果,教师适时加以纠正和点拨。
(3)课后,由于布置了课前预习作业,课堂上又知道了结果,转嫁到课后的作业也就控制了,减少了。不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本身也从繁杂的作业批改中解脱出来,把重点放在检查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改的准确度上。
综上所述,预习导学是“导学案”教学法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它既能充分体现学案的导学功能,又是实现“主体先行”的关键环节。为学生提供一种适合学情的、有针对性的课前预习的方向,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平台,并借助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促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浅谈中学英语导学案中预习导学的有效性策略】相关文章:
最新
2020-09-15
2020-08-28
2020-08-21
2020-08-19
2020-08-14
20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