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在翻译方法上,采用了比较“迁就”读者的“归化”的翻译方法,以免去读者费心理解,中断阅读的苦恼。
例5、金母桥——Mother Gold’s Bridge 饮马桥——the Bridge of Drinking Horse
万年桥——the Bridge of Ten Thousand Years 虎啸桥——the Tiger’s Roar Bridge
解析:这种翻译方式,虽然缺少了一定的文学美感,但对于英语读者而言,既容易记忆,读起来又饶有趣味,这也就达到了译者本身的翻译目的。
例6、乾隆癸未年 ——in 1763 丑末 ——towards three o’clock
七夕 ——on the seventh night of the seventh moon
李白、李青莲、李太白 ——Li Po
解析:对文章中时间的处理,林语堂也采用了西方比较容易理解的方式,而舍去了中国特色
的纪年方式。而在对人名的翻译中,在使用直接音译方式的同时,林语堂先生将古文中出现的复杂的称呼以及一个人的“名、字、号”统统简化,全文都只用名字来指称同一个人,方便西方读者阅读。
庞德、杨宪益夫妇和林语堂的翻译对象都是文学作品,但是他们却使用了相差甚远的翻译策略,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来分析,我们会发现三种翻译策略背后是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虽然也存在对其翻译的不认可,但总的说来,三位的译作都是公认的翻译典范,也得到了读者的肯定。
【翻译目的论与文学翻译】相关文章:
最新
2020-09-15
2020-08-28
2020-08-21
2020-08-19
2020-08-14
2020-08-12